观念是摄影艺术的关键!!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观念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什么样的观念又是我们愿意接受的?有感于种种困惑,也在各种贴子里和愿意交流的朋友们探讨过,限于主题和时间总觉的不过瘾,说不透,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开一个主题贴能够深入探讨一下。
之所以起名叫主题中的主题,是受到一休同学的启发,他希望能够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里大家都能集中地关注地讨论一个主题,可惜他提出建议的那个贴子并不能很好的完成他的期望,所以希望这个贴子能够带给他所想要的效果,因为主题过一段就会换一个,所以叫做主题里的主题。
按照我目前浅显的理解,我愿意把对摄影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平行的而是进阶的同时也是轮回的,一级难过一级,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第一阶段,表现和描绘 --这个阶段跟摄影的技术关系比较大,无论什么题材,运用合适器材,判断光线条件,掌握曝光技术,达成准确构图,把握拍摄时机,理解题材背景,完善后期处理,形成摄影观念,这个基础培养没有捷径可走,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必经之路,需要多练多观察多思考。
第二阶段,情绪性体察 --对题材的选择和判断开始和自己的个人修养,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不再过多的考虑能拍什么而更加重视自己想拍什么,经过第一阶段的技术准备和完善,一旦对某个画面动心就能够及时捕捉到,对画面的考虑不再过多地在意形式上的完美和精确,而更重视通过视角和构图要素的重新组织表达当时的内心情绪和直觉感受。
第三阶段,思想性摄影 --摄影开始真正成为一种思考和思维的习惯,前期的情绪转化为思想深度,聪明变成智慧,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产生敏感,开始追求通过摄影语言重新解释周围世界,哲学的,美学的,形式的,内在的,喜剧的,悲剧的,都能够针对性明显,思辩性强烈,利用偶然表现必然,通过特殊揭露普遍,决定瞬间定格历史.......
提三个阶段不是试图确立什么标准,更无意于说明哪个阶段更优越,事实上能够感动我们的好作品永远不是靠什么阶段来确立的,很多时候,最简单的内容和形式却能打动最冷漠的心。所以,这里的三阶段只是一个自我发展线索而已;艺术的探索离不开对个体角度的包容和肯定,绝对本身就是绝对的错误!第一阶段所谈的技术关系是个大概念,是我们可以探索终生的东西,没有这个基础和努力,其他的阶段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形而上学,把肤浅当个性不是什么值得追求的事情,对于摄影的爱好和思考是个永远的逗号,,,,,,,
偶现在每天在外面实践8个小时左右,有兄弟伙愿意来陪我的吗,可以联系偶
众所周知,普通变焦镜头的光圈是随着焦距的增加而相应变化,如AF变焦尼克尔1:4.5-5.6/80-200mmD镜头,也就是说此镜头如果我们保持最大光圈4.5时,在80mm为F4.5,随着焦距的增加,光圈实际上逐渐发生变化,到200mm端时,虽然光圈值仍然设在F4.5的刻度上,但实际光圈却悄然地变成了F5.6,这就是所谓的“光圈浮动”,因此普通变焦镜头也叫"浮动光圈镜头"。再如我们以70-210mm/F4.5-5.6变焦镜头为例,当你用F8光圈在70mm端用A档手持拍摄时,假定快门速度为1/125秒,根据快门速度与焦距的原理,则不存在“手震”的负面影响,但当你把将焦距推至到210mm端时,而且在光线不变的情况下,那么此时光圈会“自动”地变为F11,相机也就会根据镜头通光量变化而自动地将快门速度改变至1/60秒,这时必然会产生因“手震”带来的影响,结果就是难以拍摄到清晰的图片(实际需要1/250秒以上的速度才能克服“手震”影响,或者使用脚架等稳定相机),有人因此认定自己使用的镜头是“狗头或烂头”,这其实是一些摄友在不了解浮动光圈特点的一种误解,也在使用浮动光圈变焦镜头时因此经常照片效果不理想或片子糊了的根本原因,因此浮动光圈被有些人称之为“无声杀手”。
浮动光圈镜头所以要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减轻透镜的直径、重量和降低制造成本,但浮动光圈镜头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你必须要忍受随着焦距的变长镜头光圈口径也跟随着下降的痛苦、在低照度光线下不能手持拍摄、不得不使用高感光度胶卷、景深变化等等的痛苦,因此一些发烧友有了银子就想烧定焦镜头或恒定光圈变焦镜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光圈的相对口径也可称为焦强,即镜头允许光线进入的能力,指镜头上的光孔。光孔越大,光就进来得越多,所需曝光时间就越短,因相机抖动对清晰度的影响就越小。即使在光线较弱时,光孔大的镜头也能拍摄(如F1.2、1.4、2、2.8等),而在使用光孔较小的镜头时就很难拍摄了(如F4.5以上)。
光圈口径大小对所需要的透镜直径影响非常大。焦距短时,透镜离胶片层距离很近,光线能量损失很少,小直径光孔就足够了。焦距长时,一方面光进入路径长,另一方面长焦距取景的范围小,光线能量损失也大。
如果想让同样量的光线到达胶片,光孔直径就应必须相应地增大,基本公式是:在焦强(光圈)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增加一倍其透镜直径也增加一倍,。如100mm焦距的镜头想与普通标准50mm焦距镜头一样的达到F2.8,光孔直径就是普通标准镜头的2倍,200mm镜头的直径则必须是普通标准镜头的4倍,400mm镜头的直径就是必须是标准镜头的8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相对孔径的长焦镜头的透镜直径必须比广角镜头大上几倍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制造恒定光圈变焦镜头的原理所在。
恒定光圈变焦镜头也可称之为无级变焦镜头,其设计要求很高,镜头可调节的最大焦距决定了透镜直径。如果想造1:2.8/28-200mm的恒定光圈变焦镜头,那就需要在200mm能时能把与1:2.8相对的光线能量带到胶片层或感光层上,也就决定了必须采取大孔径透镜来保持高焦强,但采用大孔径的透镜又带来了像差的质量下降,为控制像差的质量,既采取高焦强又保持高质量的成像效果,在相反焦距(下端广角,上端长焦)时的像差控制要求精度很高,必须找到其最佳平衡点,这样一来,设计上所需要的光学系统变得庞大而复杂,透镜的制造成本必然大大增加,曾经有许多人提出制造一种质量顶级的"一镜走天下"镜头,如楼主就提出能不能制造出一款18—200mm焦距,f1.4恒定光圈并具备防抖及1:1微距功能的镜头?我想楼主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从世界上照相机镜头制造厂家目前和将来很长时间内的镜片制造技术趋势来讲,可以说这是一个我们根本无法达到的一种幻想,这并非制造厂商有能力制造但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故意不制造出来,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比如军工产品上就完全可以制造出来,其实各镜头制造厂商非常乐意把他们能够达到的制造镜头最高技术水平展示于人,如尼康号称“鹰之眼”的镇宝之物AIS 58mm/F1.2;佳能的50mm/F1.0,都是镜头制造史上极端的例子,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制造出18mm到200mm焦距,F1.4的恒定光圈镜头呢?这是由于制造技术上难以逾越,难就难在要求从18mm至200mm始终都要保持在1.4的高焦强上,先且不说透镜因这样的技术标准要求而变得有多复杂,单从透镜的直径达到和超过208mm就吓死人,如果再加上镜头的外径将达到近250mm以上,你可以试想:有谁能扛得动这超级重量级的镜头,目前世界上什么相机的机身的卡口能锁定它?它的天文数字般售价谁能承受得起?
这样的超级镜头只有一种例外,一些世界上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和著名的哈勃望远镜能够不惜成本,确实已经达到这样的制造技术指标。但它的外观是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其制造成本也是以亿为单位的美元堆起来的。
因此恒定光圈与浮动光圈镜头在价格上、体积上和重量上的差异巨大就不难理解了。就以定焦标准镜头为例,F1.2、F1.4和F1.8在售价上往往相差几倍,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大了半级光圈,而在于光圈越大透镜的直径就必然越大,随着透镜直径的增加其制造难度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大大增加。
为什么越是大光圈的定焦镜头和长焦恒定大光圈镜头,其重量也越重?这并不是制造厂家想有意这样做,实际上如何减轻镜头的重量一直是制造商长期努力的方向,但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和技术上难度,其减轻重量一直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件事情.
了解了上述原理后,你自然就知道定焦镜头和恒定光圈镜头在运用上的巨大好处了,简单地讲与普通变焦镜头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优势:
1、定焦镜头、恒定光圈镜头无论在任何一个焦段上,都可以保持稳定的焦强和景深,保持相对的快门速度,尤其是室内或在恶劣的昏暗光线条件下,还能够保持手持拍摄;
2、定焦镜头与恒定光圈镜头便于景深的自由运用;
3、定焦镜头与恒定光圈镜头能够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在拍摄现场光下的动态物体或在使用长焦镜头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试想:如果你在拍摄舞台照片或拍摄黄昏归鸟时,如果记者在黑夜中偷拍一个精彩的记实场景时,绝对不允许打开闪光灯,这时你如果没有一支高质量的定焦镜头或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我估计出来的全是废品或垃圾。
4、测光的便利性,当然这算不上是什么优点,因为现在无论是定焦或变焦镜头,现代相机内的测光技术都能够根据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测光量。
当然,在享受这些方便的代价就是付出的银子需要大大地增加,变焦镜头与恒定光圈镜头的差价一般都在几倍,有的甚至高达十倍以上,这是我等贫下中农们想都不要想的。
现在大家用得最多的还是设计小巧的变焦镜头,它的售价又相对便宜而且镜头轻巧,其设计上的关键秘密就在于运用了“浮动光圈”,也就是前面所述的随着焦距的增长,镜头的相对孔径就不断下降,带来的就是镜头光线的严重损失,其适用范围的降低,感光度的增高和躁点增多、牺牲一定景深调节或增加三脚架的代价。
但浮动光圈镜头也有自身的优点:
1、相对于专业定焦或恒定光圈镜头来讲,浮动光圈变焦镜头轻巧灵活,携带方便,尤其是当你远出采风或攀登高山时,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2、售价便宜,性价比低,尽管放心使用,就是万一摔坏了也不至于心痛得三天吃不下饭。
3、充分了解和运用该镜头的最佳光圈与最佳焦段,尤其在室内或光线条件较差时,一是尽量使用高感光度的胶卷或调高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但要注意控制其躁点);二是尽量使用三角架或独角架进行拍摄,一般来说照片的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